查看原文
其他

本金不多、能力不够时,别妄想“全职投资”

浩然斯坦 莫书房
2024-09-21

很多人很在意能提早“退休”,言语中表达的是他们现在的工作是一种“煎熬”,“退休”是与之相对的“解脱”。

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听到有人说争取三十五岁退休,争取四十岁退休。除了年纪的划分,还有存够多少钱退休,如前段时间那对攒够300万退休的上海夫妻。

在这种逻辑之下,仿佛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痛苦求学和努力工作的少年和青年,美好自由的“退休”。

“退休”,真的那么美好吗?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一位生于1987年的房地产行业从业者,在2020年被裁员后选择了全职投资,那时他33岁。

说来也巧,唐朝老师刚好是在33岁选择做宅男,芒格也是在33岁时遇到了巴菲特,巴菲特让芒格相信投资是更好的谋生方式,做律师是浪费时间。33岁这个年纪,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某种人生悸动的节点。

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位兄弟发现全职投资跟他想的不大一样。

因为各种原因,他对日常时间的掌控并没有绝对的自由度,他的研究深度并没有因为时间增加带来质的提升,社交的匮乏也让他缺乏认同感。尤其最近两年的负收益,让他有些煎熬。

关于全职投资这个问题,有人问过老唐,老唐是这样回答的:

“①我不是职业投资,我平均一天花在投资相关的事情上,估计不会超过1小时;

②投资本身无需专职,花费大量时间,也不见得就能提高回报率,甚至效果为负;

③为了职业投资而放弃工作,我认为不值。但如果是不喜欢上班,不喜欢社交,喜欢自在闲居,资产也支持自己按照喜欢的方式生活,那倒是辞职也无妨。

关键是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而不是拿'有更多的时间去职业投资'作为逃避工作的借口。

前面说到的这位兄弟的问题,可能在于:本金还没那么多,如果他的分红就足以覆盖家庭消费,他应该没什么焦虑;投资能力还没那么高,没有三五年翻倍的底气;还有,他可能不是那么喜欢闲居。

其实,“工作”是永恒的,从人都要做点事的角度来说,不存在什么退休不退休。

不工作了,你全年在外旅行,是在做事;你在家照顾一家人的起居,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辅导功课,是在做事;你陪伴家中老人,推着他的轮椅出去晒太阳,陪他聊天,是在做事;你遛猫遛狗,烧菜浇花,跳广场舞或是沙发上刷手机,都是做事。

就算你不去外面谋生工作,你也必须要做点什么,人总不能整天躺在床上,只要从床上下来,就要做某种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里的关键是,你做的事是不是你喜欢的事,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你有没有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的自由。

老一辈的思维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在好学校学到某些专业知识,就可以找到好工作,获得好的薪水, 然后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

但实际上,找工作是在被人定义好的价值链上,在其中很小的一块上拼命努力占有一席之地。工作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不一定得到等值的回报,一旦遇到职业天花板,辛苦工作的边际效益会越来越低。

而如果从事的不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可能幸福感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越来越低。2020年有一份《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里面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社会,个人年收入12-20万是个拐点,低于这个点,收入和幸福感是正相关,一旦高于这个点,收入增加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

打工者的最大困境,是工资上的增长是线性的甚至是抛物线式长期下滑的,工作无法产生复利积累。所谓中年危机就是找不到增长点了,也不知道如何真正有效的增长,病急乱投医般地瞎折腾之后,反而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美好生活的关键在于持续增量,不在现有存量;在于未来,不在眼下。

所以要获得幸福感,一定要有可持续的增长点,尤其是财富的增长点,进而是闲暇时间和知识的增长。

从这个角度来说,做好投资远比做好工作更重要。投资收益有时间的复利,工作收入线性增长都不见得有。

只不过本金较小的时候,不应对金钱回报持过高期望,大概率所获金钱回报会远低于你把同等精力放在本职工作或相关事务上。这时候,还是努力工作增加本金+努力研究投资增加投资能力,更好一些。

多少本金算足够呢?

我个人标准是这样:抛开房产等生活必需之后,600万投资资产=工作自由,2000万投资资产=财富自由,2亿投资资产=人生自由。

这里包含了对一定收益率的预期。

对价值投资有了较深的理解,预期年化收益率多少是合理的、基本可以实现的?

唐朝老师这样回答:

“我的个人看法,以投资企业股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基本上持续获得10%水平是稳拿,15%要努力,20%是大师级水平,25%不仅要努力还要加运气,30%以上基本属于阶段性幸存者偏差或者别有用心讲故事。”

“10%以上收益率,我认为是你我‘有能力,也有责任’必须达到的收益率,10%是保底的收益率,做不到这个收益率,我认为算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家人的不负责任,对后代的不负责任。15%的目标,在投资领域是一个相对合理、实现概率比较大的目标。20%是值得奋斗的目标。”

关于预期收益率,我也写过一篇思考:

你的预期投资收益率是?

股价的波动是常态,短时间跌宕起伏,拉长时间看稳步向上。如果你真正理解投资,你会明白股价的波动不是敌人,是能给你带来巨大收益的朋友,短期内甚至不亚于公司收益的增长。

巴菲特在1994年股东的信中详细描述了一个叫作“透视盈余”的概念,大意是说本着“股票是一部分公司所有权”的核心理念,如果持有某家公司,就可以按照持有的比例分享“应占”的利润,而不论该利润是不是真的已经分配给你。

这个理念对于投资者大有裨益,应用于个人,可以看看“自己的资产”今年赚了多少钱,而不必担忧于股价的波动。

参考巴菲特所说的“透视盈余”概念,在讨论预期收益时,我们可以在“ 15%的收益率在投资领域是一个相对合理、实现概率比较大的目标”这个基础上,看看各自标准下每年的“透视盈利”是多少:

工作自由的600万×0.15=90万;

财富自由的2000万×0.15=300万;

人生自由的20000万×0.15=3000万。

每年90万:如果你在一线城市,有房有车无负债,一家三口或四口,每月4万、一年共48万的纯消费已经很舒服了,在此基础上,还能有42万的结余继续参与复利过程。这个时候,你完全可以选择不去从事出卖体力、脑力的工作去换取报酬。

每年300万:有房有车无负债,家庭每年纯消费150万到200万,基本可以保障自己过上非常有品质的生活。

每年3000万:法律允许的范围里,随心所欲地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退休”,应该是达到以上标准后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在仅有300万本金和年化4%的“投资”能力情况下的被动妥协。

彼岸的风景很诱人,但在本金不多、能力不够时,先别妄想“全职投资”,努力增加本金和提高投资能力才是更应该做的事。

“赞”“在看”

您的认可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莫书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